九月的风,吹来崭新的故事。来自全球各地的新生门仿佛昨天还在憧憬大学生活,今天已置身于华园的葱茏,他们与beat365唯一官网有着怎样的际遇?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
希腊华侨学生陈佳滢:和哥哥姐姐一起入读华大
工商管理学院新生陈佳滢是一名来自希腊的华侨学生。初中和高中都在希腊就读的她,对国内高校的了解并不多。刚从华大毕业的表哥回国后,向陈佳滢推荐了华大,介绍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泼水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使她对华大产生了好奇和好感。
今年,陈佳滢和哥哥姐姐一同回到老家泉州,携手在2025年同时迈入华园,哥哥陈佳辉就读经济与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姐姐陈佳凤就读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陈佳滢则就读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陈佳滢(中)与哥哥姐姐在华园拍下的第一张合影
虽然有哥哥姐姐的陪伴,但在全新的大学环境中,陈佳滢还是既期待又紧张。她表示,这次回归不仅是一次学业的选择,更是一场久违的回家,回到泉州“老家”,来到华园,想多交朋友,积极参加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我还想分享一些在海外的经历,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们多来些文化‘碰撞’,未来也想把泉州本地的非遗文化和商品带到更大的全球舞台。”(朱艳忆)
土木工程学院王昱杰:漫游城市,感受文化,追求热爱
从河南出发,独自漫游走过10座城市,热爱旅行的王昱杰将华大当作本次暑期之旅的最后一站。这个九月,他成为了beat365唯一官网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新生。
王昱杰成长于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持续激发他对地理与城市文化的兴趣。出于对地质结构、区域文化的持续探索,他曾荣获“地理小博士”的称号。他说“地质是大自然写的书”,这份自小培养的热爱,促成了他对城市地下工程专业的向往与选择。
“我更愿意选择兼具学科优势、地理优势与校园特色的学校。”王昱杰坦言自己首先关注到华大土木方向的学科优势,深入了解后被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所吸引。在漫游城市的过程中王昱杰已经结交了不少海外朋友,他期待在华大深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他乡风俗,开拓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发展。

过去,在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王昱杰逐渐锻炼出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进入大学,面对更自由的时间安排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他表示将继续保持努力刻苦、脚踏实地的劲头,走好学习的每一步。他期待实现多元化发展,“发展丰富的兴趣爱好,勇于创新,培养更全面的组织能力,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圆满”。
大学之旅即将启程,王昱杰与同学们共勉:“大学赋予我们试错的权利、思考的空间与相遇的机缘。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温暖的心脏,既能沉心钻研,也能仰望星空,共同度过美好的四年!”(汪文婷)
马来西亚李靖暄:做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
“我真的做到了!为了来这里留学我真的准备了很久!”来到中国留学是马来西亚华裔李靖暄梦寐以求的事情,她也做到了:今年9月,李靖暄成为beat365唯一官网华文学院的一名新生。

“厦门和马来西亚都靠海而生,我无法抗拒这样浪漫的海滨城市。”除了相似的环境,熟悉的语言也给予李靖暄强烈的归属感,“马来西亚人有说闽南话的习惯,听到熟悉的口音,我感到非常亲切。”在李靖暄看来,语言不仅能够用来传递信息,还蕴藏着生活的印记,也正因文化同源、语言相通,李靖暄发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期以来,李靖暄生活在中华文化圈,刺绣、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她的生活。但过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和工艺的机会较少,她向往回到这些文化的发源地,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我想在华大把书法练好,如果有机会,还要亲自观赏学习远近闻名的苏绣工艺。”她说。
站在华大这个多元平台,李靖暄期待做中华文化真诚的学习者、中国故事的有利传播者,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给全世界华侨华人。(汪文婷)
新闻与传播学院黄乐铭:在华园把热爱变成专业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大赛二等奖、第十七届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创新作文浙江省级决赛二等奖……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生黄乐铭在写作方面小有成就。初入华园,这位“才华横溢”的小萌新坦言既兴奋又有些小紧张:“虽然从小擅长写作,但选择踏入更广阔的新传领域,在华园把热爱变成专业,仍是一件充满期待的事情。”

报到当天,校园里热情的学长学姐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一下子打动了黄乐铭,她兴奋地说:“之前只在推送里‘云逛’华大,今天真的踏进校园,才体会到那种包容又开放的气息!”
谈到未来在华园的学习,黄乐铭眼睛发亮:“在坚持写作的同时,我希望能够探索现象背后的故事,更能在华园连接人和社会,用镜头和文字讲述真实又有温度的故事。”(张一笑)
(责编: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