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陈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IEEE高级会员。长期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及相关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工作。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福建省教改、福建省一流课程等各类项目3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实现7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出版教材2本。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福建省专利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银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如今的专业教师,在beat365唯一官网这片学术沃土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婧教授将青春的热忱化作滋润学子的甘霖,将自己从师者那里继承的教育热忱回馈给了新一代的华大学子。
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专业课堂
陈婧在beat365唯一官网先后完成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业,博士则毕业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在beat365唯一官网,她见识过“四大名捕”的治学态度,领教过教授们在实验室的“超长待机”,老师们的高尚品德、严谨求真和耐心培养让“传道授业解惑”的概念具象化,也深深影响着她。她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饱满的热忱投入教学,让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让每个学子都在知识探求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面对《数字信号处理》这样“难、硬、抽象”的课程内容,陈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雕琢每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让知识点从抽象到具体,从艰涩到生动。她通过“录音棚中的声音处理”“智能语音识别”“视频滤波技术”等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中建立学习兴趣,提升理解力。她还注重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中设置“先导模块”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任务”激发深度思考。
陈婧曾说,“如果学生们眼里有光,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这种“光”代表着灵感、激情和向往,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求真。为此,陈婧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承担多项省/校级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产业需求的技术点融入基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方向。她“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他们自以为没问题”,在课堂上常常走下讲台,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她特别针对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和基础差异琢磨教学表达,设计简明案例和可视化讲解,并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留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建立自信、融入课堂……
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育理念,陈婧多次受邀在华文教师研修班授课,为华文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她教授的本科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获评福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beat365唯一官网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她更让无数学生记住了“知识原来可以如此有温度”——常有学生毕业多年后发信息和她谈起当年某堂课、某个场景、某个时刻对其个人的影响,这是陈婧最珍视的宝藏。


师生课堂交流
坚守科研初心、专业赋能产业
“不要只挑简单的事情做,不要做只在实验室却不落地的工作!”这是陈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蔡灿辉教授送给她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一直鞭策着她。
从第一个科技项目“计算机辅助排料系统”的开发到目前“沉浸式交互会议系统”的研究,以多媒体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陈婧,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又扎根产业实际需求。面对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多路视频流同步传输难、高码率高延时等技术瓶颈,她迎难而上,从算法模型到硬件协同、从实验验证到实机调试,反复迭代优化,成功实现了视频低延迟、低码率、高质量的协同处理,关键技术现已嵌入企业核心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针对视频编码性能边界难以突破的问题,她沉下心来,与厦门亿联网络、星宸科技、云知芯和华联电子等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和联合攻关,积极探索面向不同场景需求的特定编解码器设计,在实时性、轻量化、边缘端部署方面得到突破。

课题组合照(第二排右四为陈婧)
陈婧常常对学生说:“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埋头做事更要抬头看天。”她也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攻坚岁月里,她的身影穿梭于实验室和企业,学生总能在夜晚和周末看到她,学生问询信息也总能在深夜得到回复。陈婧的执着和专注也深深感染着学生,他们不再将科研视为遥不可及的高地,而是一条可以用行动脚踏实地丈量的道路。
用温暖力量涵养师生情谊
在学生眼中,陈婧是温柔气质下蕴藏坚定与努力的力量。她认真、执着,是课堂上严谨认真的教授、学生专业上的引路人;她温暖、细腻,是倾听、理解、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学生都亲切地叫她“婧姐”,这个称呼背后,是对她毫无距离感的喜爱与尊重。
陈婧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与状态,无论是课堂学习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迷茫,她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并默默陪伴。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她愿意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烦恼,理解他们的犹豫,哪怕只是为了一个还没想明白的选择,也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引导。在陈婧的带领下,许多学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也在为人处世中逐渐成熟。“我当时真的很焦虑,不知道未来该去哪里、做什么。”一位研究生动情回忆,“陈老师并没有给我所谓‘标准答案’,而是讲了她自己当年的经历。她说迷茫并不可怕,走一步算一步,有时候反而能走得更远。那一刻我真的松了一口气。”
而只要有时间,陈婧还经常和学生相约一起打羽毛球。球场上的她活力满满,和学生们边打边笑,那个瞬间大家仿佛忘记了身份的界限,留下的只有纯粹的信任和快乐。

师生羽毛球赛后合照,第一排左三为陈婧
从三尺讲台到学术殿堂,陈婧用躬耕实践诠释着“育人先育心”的教育信仰,证明“真正的教育艺术,在于让每堂课都成为启迪智慧的生命对话,让每个学子都在知识探求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她总说:“学生不是为了成为我,而是要成为他们自己。”正是这样宽广的胸怀和无声的引领,让她成为许多学生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那位老师”。她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位老师最动人的模样。
(责编:张罗应)